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热搜榜似乎成了衡量明星人气的“金标准”。某某明星今天穿了什么、吃了什么、甚至只是发了一条模棱两可的动态,都可能瞬间引爆话题,登上热搜前列。频繁上热搜真的等同于“实红”吗?答案或许并非如此简单。

事实上,热搜机制背后是一套复杂的商业逻辑和流量操盘。不少明星团队或合作方会通过购买热搜位、雇佣水军刷话题、联动营销号造势等方式,人为制造热度。比如某选秀出身的偶像,明明作品寥寥,却总因“生图状态”“私服穿搭”等话题挂在热搜上,久而久之,大众反而产生审美疲劳,甚至对其真实实力产生质疑。
更值得玩味的是,平台算法本身也偏爱争议性和娱乐性内容。明星恋情、绯闻、甚至造型翻车等话题,往往比其专业成就(如演技进步、音乐作品突破)更容易获得点击和讨论。这就导致了一种扭曲的现象:认真打磨作品的演员可能热度平平,而擅长制造话题的艺人却常年霸榜。
但观众不是傻子。长期靠营销维持的热度,就像泡沫,一戳就破。某位以“耿直人设”走红的女星,曾经三天两头上热搜,话题度碾压同期艺人,却因为缺乏扎实的作品支撑,最终在观众心中逐渐“查无此人”。反观一些低调的实力派,或许热搜少见,但提起他们的名字,大众会自然联想到经典角色或动人歌声——这才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“实红”。
娱乐圈最爱讲“人设”。暖男、学霸、独立女性、吃货、段子手……明星们通过团队精心包装,向公众展示某一特定形象,以获取喜爱和商业价值。然而一旦人设崩塌——比如“好男人”被曝出轨、“学霸”被揭学历造假——舆论几乎一边倒地谴责明星“虚伪”“欺骗感情”。
首先必须承认,刻意欺骗公众的行为无疑是不可取的。但如果深入思考,所谓“人设”本质是娱乐工业的商品化产物,是团队、品牌、平台等多方合力的结果。明星本人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这套游戏的参与者,甚至被动承担者。某男星曾以“高冷男神”形象走红,后来却在综艺里展现出憨憨搞笑的一面,粉丝欢呼“反差萌”,但若他一开始就展示真实性格,或许根本得不到当初的关注度——这就是人设的吊诡之处。
另一方面,大众对人设的执着反而助长了非黑即白的评判逻辑。某个女星因“少女感”人设受欢迎,年纪稍长后尝试转型,却被嘲“强行装嫩”;某演员以“文艺青年”形象出道,某天晒了张自拍略显油腻,立马被骂“人设崩了”。试问,谁规定人必须一辈子维持同一个形象?也许明星只是在成长,在变化,而观众却不肯松开标签化的手。
当然,我们并非为人设造假开脱,而是呼吁更理性的看待:人设是娱乐产品,别把它当道德圣经;明星是活生生的人,允许他们有瑕疵和转变。
“黑红也是红”——这句话在圈内广为流传,甚至成了某些明星团队的策略宗旨:不怕骂声,只怕没声量。于是我们看到,有些艺人故意发表争议言论、碰瓷其他明星、甚至自导自演负面事件,就为了博取出位。表面看来,他们确实成功了:名字天天被讨论,话题度飙升,商业活动接不停。
短期内,黑红策略或许有效。某网红凭借一系列低俗操作爆火,直播间人数暴涨;某歌手因抄袭争议连续登上热搜,歌曲播放量不降反升。流量为王的时代,骂声似乎也能兑换成真金白银。
但长远来看,这种“红利”极其脆弱。负面形象会固化公众认知。一旦被打上“炒作咖”“戏精”的标签,后期即便有诚意之作,也很难扭转大众印象。某女演员早年靠绯闻炒作赚足眼球,后来潜心演戏贡献出出色表演,但观众提起她,第一反应仍是“那个很会炒作的”,而不是“演技派”。
商业品牌对艺人声誉日益敏感。如今许多高端品牌选用代言人时,不仅看热度,更看重口碑、形象契合度与社会责任感。靠黑红起家的艺人,或许能接到短期推广,但很难获得真正有含金量的长期合作。
最值得警惕的是,这种风气正在腐蚀行业生态。如果靠低质炒作就能成功,谁还愿意沉下心来打磨作品?如果骂声能换钱,谁还在乎真诚与专业?最终受损的是整个娱乐文化的品质,以及观众的精神消费体验。
八卦是人之常情,但过度依赖标签化、流量化的评判标准,只会让我们离真相越来越远。明星上榜的理由或许令人咋舌,但作为观众,我们不妨多一份清醒:多看作品,少迷信热搜;警惕人设,珍惜真实;拒绝黑红,尊重专业。